2007-11-16

萬宗歸一、海洋的殺意與反撲──群《小說》


小說名:群 (The Swarm)
小說家: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atzing)
集 數:上下冊
出版社:野人
譯 者:朱劉華、顏徽玲


德國小說家法蘭克薛慶歷時三年完成這部小說,2004年推行上市,同年獲得國際柯林文學類書獎,2005年獲頒德國Kurd-LaBwitz獎年度最佳科幻小說、德國科幻小說獎、德國出版金羽獎、德國犯罪小說獎等殊榮,2007年9月,《群》飄洋過海來台灣,書裡,它驚濤駭浪地簡直快把地球給掀了、甚至每一輪喪命者可用百萬來當做記算單位,但此時的它,仍悄悄地淹沒在一片新書書海之中,或許要等到2008年電影上映後,才會開始真正的興風作浪一番了。



不過,我個人不太看好電影,《群》基本概念其實非常清楚,卻因裡頭塞進了太多要傳達的觀點與大量的冷知識,電影能拍出小說二分之一的精神就算不錯了,更別提這類很熱鬧的大眾通俗劇本,看似很好拍,實際上拍砸的機會還挺大的。再者,薛慶血淋淋的點出冷戰過後強國維持優勢的獨大心態,現實與書裡皆顧人怨,我很難想像美國愛國人士看了《群》不會有跳腳的衝動,這麼一來,好萊塢更動劇情的機率相對會激增吧,劇情會不會在更動後破壞原來緊密的結構,現在全都是未知數啊。

《群》是部警世鉅作小說,原先以為陸地生態的破壞性最大,還是接觸這本小說後才瞭解,海洋被蹂躪的程度已遠遠超過我們可以想像的地步,經濟權力戰爭至今仍持續上演,政府立場節節敗退、甚至成為幫兇,各國政府再也養不起科學家與生態研究專家,他們改而被企業集團所束縛,在人類便利性與環境保護的勢力消長之下,地球生態持續失衡。

法蘭克薛慶並非以製造莫虛有的恐慌與焦慮來恫嚇讀者而已,在書裡,你會看見印象中高文明與人文薈粹的歐洲各國仍普遍存在著污染源的問題,最顯而易見的是建立容易拆除卻難的挪威油井鑽探平台,當石油枯竭、改而探測海底甲烷水合物,一座座平台如同孤魂野鬼般地聳立於海岸線上、持續在它勢力範圍內滅絕所有海洋生物,再例如日立公司建立的採鹽場,抽清水、排廢水,造成生態破壞,卻無法可制止,像這種將海洋當成化學廢棄場作法,透過薛慶的走訪與記錄,似乎是全球處處可見的景像,看到後來很難不毛骨悚然。

《群》的【序章】,挑明了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便是殺人;第一章【異常】,則採用兩條主線做為災難劇情開端的舖陳,一是遠在挪威,生物學家西谷約翰遜受聘國家石油公司鑑定食用甲烷水合物的怪蟲子,另一地為加拿大,海洋生物研究專家李奧安納瓦克遭到鯨魚連續攻擊、並且協助海運公司調查貽貝入侵貨輪事件;第二章【災難城堡】,整合了上冊中所有異常海象、及導出可怕結論,全球政府一致無異議通過,授權美國領導此項救援地球行動;急轉直下的第三章【獨立號】,科學家已準備好接觸並認同海洋生命,美國則主張應以武力制服,內外皆失控下,在這一章裡,被徵召的學者與科學家們幾乎全數罹難;接著的第四章【下潛】,法蘭克薛慶賦予漫步太空、如夢境般的奇妙寫法,來說明第二類接觸的迷幻歷程;【終章】則是事件後,生還者之一、執行太空鳳凰計劃的克羅夫教授,大略交代這一整年後續情況的日記文章,「人類生活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需要去適應各式各樣的失落感。」

除了融合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與地球物理學、宇宙學、海底探勘、能源危機之外,薛慶尚帶至受到迫害的愛斯基摩人他們的哀與愁和對神靈/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信念,法蘭克薛慶點出一項我們早已清楚卻漠視的重要概念── 「萬宗歸一」,只要地球上的某一處生態繼續被破壞,生活在同一個食物鏈的任何物種皆無法獨善其身,而自然災害的問題根源往往是人類所造成。他明白表示,有些東西在天秤上確實很難做出取捨,例如能源危機與環保浩劫,兩者永遠是畫不上等號的無解問題,但人類若沒有就解決途徑尋求共識,隨之而來的問題將會更棘手,實際的如地球景觀、無形的如愛斯基摩人被奪取的信仰,一旦崩壞就難以再恢復原貌,書末基督教的全面崩盤就是一例。

《群》是以全球性偏向歐洲的環保觀點來寫這場虛構的海洋災難,雖然薛慶詳實記述各地污染海洋的共罪事實,而我們皆難辭其咎,但讀起書來卻能很投入其中。所以說,難得有一位歐洲作家想像力與文字可以和麥克克萊頓相媲美,卻沒站在美國立場說話,書這麼精彩、又這麼容易閱讀,塞了太多我們應該要瞭解這片土地的常識,寫了如此多我們該自省的事實,那麼,我們又怎麼能不靜下心來閱讀今年最重量級、最讚的科幻中譯大作──《群》呢!


【書背文案】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
狂銷300萬冊的德國出版史奇蹟!連續104週排行榜冠軍!即將開拍電影
最厚,也最賣的小說!

在秘魯,一名漁夫從海上消失。
法國頂級餐廳「三個胖子」的廚房裡,鮮美的龍蝦用牠黑色的眼睛盯住大廚,然後,自己爆炸了。來自海底的訊息,從都市下水道流瀉蔓延。
加拿大沿海的鯨群遲到了好幾個星期,受到賞鯨民眾歡喜相迎時,竟反常地聯手展開攻擊。
蚌類開始擁有導航的本領、湧向行駛中的貨輪,直到船舵被絞碎成堆的蚌殼堵到動彈不得為止;墨西哥梭子蟹引發了中毒恐慌;一群群劇毒的水母聚集岸邊,威脅著澳洲和印尼。
交織在深海中的電纜被扯斷了,大西洋兩岸完全失去連繫,電話、網路頓時成了廢物;直布羅陀海峽、麻六甲海峽和英吉利海峽,地球上最重要的貿易命脈一一癱瘓。
這一切之間似乎沒有任何聯繫,但身為生物學家,西谷.約翰遜不相信巧合,他意識到,有什麼在利用大海來反撲人類。鯨魚研究員李奧.安納瓦克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不得不面對鯨魚旅遊業的瓦解、狂熱的環保分子,和掩蓋真相的美國軍方。
海的世界裡,似乎有了什麼聯盟。策略。有計畫和智慧。 但,究竟是什麼樣的計畫?又是「什麼」導演了這一切?科學家們不得不承認,人類對這顆自以為統治千萬年的星球,了解的程度並不比太空多。


【作家介紹】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
1957年出生,在科隆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作曲家、音樂製作人,同時也是熱情的業餘廚師和受過訓練的潛水員,1990年起又多了一個身份:作家。
1995 年,薛慶出版了他首部小說《死神和魔鬼》,以十五世紀為背景的歷史懸疑小說,二十五萬本的銷量讓薛慶不只是作家,而是暢銷書作家。2000年的政治驚悚小說《悄無聲息》則被媒體譽為「對這即將結束的世紀,所捕捉到的精采瞬間」。2002年薛慶獲頒科隆文學獎,2004年,《群》的成功讓薛慶在德國的地位與麥克克萊頓、丹布朗等國際作家平起平坐。
《群》始於薛慶數年前的夢境;而《群》的男主角西谷.約翰遜——黃金單身漢、魅力中年型男、都會雅痞、無可救藥的品味狂和美食家,就算遠赴海上鑽油平台、也要隨身帶著高級紅酒跟搭配下酒的起士;這些描述,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作者自己的投射。
薛慶為了《群》這本書花了三年閱讀相關資料,包括海洋生物學、地質學、海底探勘等,並花了兩年時間書寫。這期間有三十一位科學家協助薛慶完成了這本一千頁的小說,當中有些人被薛慶寫進了《群》當中,像是德國基爾大學的海洋學家們,他們以本名在書裡過著英雄般的光采生活。不過經歷最奇幻的角色,莫過於SETI (搜尋地球外高等生物計劃)的一位負責人Jill Tarter教授,茱蒂佛斯特才剛在《接觸未來》中扮演她,接下來她又被派到《群》當中與海底高等智慧生物溝通,讀者會在《群》讀到她的化身大顯身手,目前Jill Tarter在拯救地球的副業之餘,依然在忙著聆聽來自外太空的聲音。
而薛慶本人,在《群》裡描寫的水母毒殺遊客、鯨魚攻擊船隻之後,仍舊不怕死的保持著潛水的嗜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