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5

關於腦的盲點、迷思與誤解--大腦開竅手冊《書刊》


書刊名:大腦開竅手冊(Welcome to Your Brain: Why You Lose Your Car Keys but Never Forget How to Drive and Other Puzzies of Everyday Life)
作 者:阿瑪特、王聲宏(Sandra Aamodt, Ph.D. & Sam Wang Ph.D.)
譯 者:楊玉齡
※原文版2008年‧中文版於2008年3月授權天下文化※

…………………………………………………………………………
我一向認為,頭腦是我全身最重要的器官。
但是後來我想了一想,且慢,這是誰告訴我的呀?
…………………………………………………………………………

有些情況是,當自己能看透問題的根源,惱人迷思的釐清速度將會加快,但相對的,它不會讓你有「這議題已經乏味」的認知,反而撞擊出更妙的感覺來,《大腦開竅手冊》就有這種功效在!


這書其實破除不少迷思,而且有些還頗為噴飯,比如說佛洛伊德認為夢境是在表達潛意識的欲望(噗~此人的地位還真的每下愈況),事實上,研究睡眠的神經學家發現,夢境有可能是種管道,是個為了把記憶換存到另一個更永久部位的機制;目前已知,每一根神經元(電脈衝/點火)代表著一個傳遞訊息,整套「點火」順序的建立則是一項特定動作的完成指令,而大鼠與鳥類的研究證實,當動物身處於睡眠狀態,夢境中重新演練的點火順序模式都與日常生活中的經歷有關,但因大腦隨機選取、與「詮釋者(本人)」編造反映的關係,造成了怪夢連連,才會出現通俗的心理分析說法。

還有如「大腦沒有完全開發」也是沒有根據的錯誤觀念,此項迷思只是讓腦力提昇課程的學習機構樂得撿便宜罷了,事實上,目前利用顯現腦部活動狀態的功能造影術便可得知,即使是很單純的任務,也足以讓整顆腦袋活動起來。而這項迷思能夠流傳久遠,在於它說出了我們一心巴望聽到的好話--如果我們能夠再多利用一點那剩餘的90%腦力,那麼成就將不知會有多高!

一般人認知的「記憶」隨時都能調閱也是較為罕見的情況,「記憶」這東西只會以某種類似速記的方式儲存下來,其間無趣的細節部份給認為不重要的大腦做了清除動作,更糟的是,求取生存空間的大腦會習慣走某些捷徑、預設某些立場、根據某些經驗法則,自動補填虛假記憶,以編造出更連貫的故事,這種情況有時會釀成悲劇。另一方面來說,除非事先接獲提示,知道應該要用邏輯來解決,否則大多數時候,腦袋憑直覺所給出的答案都能應付得過去,即使那是錯誤答案,而其實腦袋得幫我們規避更危急的情況,就因為邏輯思考是很費力的事,記憶這件事有時反而會變得不太可靠。

其中有一章節所提出的是我覺得每個人都很有必要得知的論點--「追求快樂有方法」,對於大好或大壞的事件,人們在短暫強烈反應過後,都會回復到個人的恆定點上,這些恆定點通常是處於稍稍正面的狀態,這樣的一個過程稱為「適應現象」,以往認為為了增加快樂所做的努力最後都將徒勞無功,但事實證明,你若能訓練報償神經元更加活化,並且消除日常生活中的惱人瑣事,比起偶發的大型正面事件,頻繁的小型正面事件反而具有更大的累進能量,例如食物、飲水、睡眠、性行為與正面的社會人際互動等等。

《大腦開竅手冊》共分為六部與三十一個章節,並針對章節週邊的相關新聞與研究報告,而有「你知道嗎?」、「沒這回事」、「實用訣竅」三種衍生趣味知識題,我自己是覺得比想像中更容易閱讀也有趣,但不知怎麼回事,有半數閱讀時間都是哈欠連連(大汗),為什麼會這樣,也只能問問我那個不會正面回答問題的大腦了!XD


【測驗時間】欲知答案,請整段反白
一、你腦袋中最後一個神經細胞在什麼時候出生?
(a) 在你誕生之前
(b) 6歲時
(c) 18~23歲之間
(d) 老年時

二、男人和女人與生俱來就有的差異是?
(a) 空間推理能力
(b) 導航策略
(c) 為他人把馬桶蓋放下
(d) ab皆是
(e) bc皆是

三、你的腦袋使用到的部份比例有多高?
(a) 10%
(b) 睡覺時5%,清醒時20%
(c) 100%
(d) 依個人的智力而定

四、愛因斯坦的腦袋與一般人相比,有什麼差別?
(a) 真的比較大
(b) 並沒比較大
(c) 表面皺褶多
(d) 多出一個部份

五、以下那個策略最能夠克服時差?
(a) 抵達目的地後的那個晚上,服用退黑激素
(b) 幾天內避免日照
(c) 到達目的地後多曬太陽
(d) 開著燈睡覺

六、以下那個活動可能改善學業成績?
(a) 睡覺時聽古典音樂
(b) 念書時聽古典音樂
(c) 從小學習某種樂器
(d) 念書時,每一段時間就停下打打電動
(e) cd皆是

七、在撞到頭之後最不可能出現以下那種狀況?
(a) 失去意識
(b) 失去記憶
(c) 原本失憶的人會回復記憶
(d) 性格發生改變

八、對你的頭腦來說,以下那件工作最複雜而困難?
(a) 做長程決策
(b) 看一張照片
(c) 下棋
(d) 睡覺

九、你的腦袋所耗掉的能量與下列那一項東西相當?
(a) 一盞冰箱的燈泡
(b) 一台筆記型電腦
(c) 一輛正在發動引擎的汽車
(d) 一輛正在高速公路上奔馳的汽車

十、你的朋友想掻你肚皮癢癢,你要如何減輕搔癢的感覺?
(a) 把你的手放在他的手上,跟著一起移動
(b) 咬自己的指關節
(c) 反過來搔他癢癢
(d) 喝一杯水

十一、考試前那項活動可能有助於提高成績?
(a) 喝一杯酒
(b) 不斷提醒自己,這場考試很重要、不能考砸
(c) 吃一塊糖
(d) 非常堅定的告訴自己,你對這種考試很在行

十二、你在一個很吵的房間裡和朋友講手機,怎麼做才可能對話更清楚?
(a) 講大聲一點
(b) 遮住一隻耳朵,用另一隻耳朵聽電話
(c) 在你講話時遮住你的耳朵
(d) 在你聽話時遮住手機發話筒

十三、以下那一種方法有助減輕焦慮?
(a) 抗憂鬱藥物
(b) 運動
(c) 行為治療
(d) 以上皆是

十四、以下那個項目是失明者比明眼人更擅長的?
(a) 了解字彙
(b) 聽聲音
(c) 記憶故事
(d) 訓練狗

十五、以下那句話是你媽媽說得對?
(a) 把音樂轉小聲一點!
(b) 出去玩一玩!
(c) 多練一下樂器!
(d) 以上皆是

十六、我們記憶從人生那個階段開始變差?
(a) 20幾歲
(b) 30幾歲
(c) 40幾歲
(d) 50幾歲
(e) 60幾歲

十七、那一項活動會殺死神經細胞?
(a) 一個晚上喝三瓶啤酒
(b) 抽大麻
(c) 吃搖腳丸
(d) 以上皆是
(e) 以上皆非

十八、以下那一項不太可能改善老年時的頭腦功能?
(a) 多吃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
(b) 養成運動習慣
(c) 每天喝一兩杯紅酒
(d) 每天喝一整瓶紅酒

十九、以下那一部電影所描述的腦神經損傷最不真實?
(a) 記憶拼圖
(b) 我的失憶女友
(c) 海底總動員
(d) 美麗境界

二十、哺乳類動物中,一夫一妻制的動物種類比例有多高?
(a) 5%
(b) 25%
(c) 50%
(d) 90%


喔耶,照例再來給它截錄文章啦!(扳扳手指、活動筋骨中)
二、給腦袋一記重擊!
好萊塢的「神經脫線」故事


想知道當你的腦袋重重挨了一記時,會出什麼毛病?拜託,千萬不要去看電影找答案! 電影裡的人物總是不斷惹上神經方面的麻煩,一會兒是失去記憶,一會兒是突然改變個性,再不然就是得了精神分裂或是帕金森氏症;至於反社會人格以及其它林林總總的精神異神,就更不用說了。

在好萊塢,大腦發狂的機會遠高於現實世界,有時我們簡直分不出那些情節究竟是科學還是科幻。電影中對精神疾病的描述,從大致正確到完全錯誤都有;最糟糕的是,那些完全誤解大腦如何運作的說法,很容易就助長了謬誤觀念的盛行。


到目前為止,電影中最常出現的精神疾病莫過於失憶症。喪失記憶這個主題,在電影世界多到可以自成一格,就像「男生愛上女生,男生失去女生,男生贏回女生」這種情節般的老套。只不過,故事主人翁失去的不是愛意,而是其他東西,例如忘了自己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殺手,就像電影「神鬼認證」以及「魔鬼總動員」。


神經心理學家巴森戴爾曾經主持一項研究調查,結果發現電影裡的失憶症,可以一路回溯到默片時代。她把這些個案分門別類整理出來,其中大部份雖然犯了科學上的錯誤,但娛樂性十足。
電影中的戲劇化主題通常是這樣的:主角因為腦袋受傷導致記憶喪失,因而展開了新生活;接下來,咱們的男主角或是女主角會碰上一連串冒險事件以及災難。雖然他們失去了記憶,但似乎依舊可以生活得滿正常的,而且也能再形成新記憶。

電影裡常見的另一類失憶,來自於心理創傷。這些心理創傷五花八門,從殺了人、到結錯婚,應有盡有,可以大大滿足情節發展所需要的戲劇化鋪陳。尤其到了最後,再來個急轉彎--劇中人突然恢復記憶,原因可能是第二次敲到頭,或者是經歷了一場技術高超的神經外科手術、催眠,也有可能是因為看到了一件從前心愛的重要物品。好啦,電影演完了,謝謝收看。
再來看看電視節目吧,肥皂劇和情境喜劇裡充滿了失憶症的案例,情節愈誇張的,收視率愈高。1960年代,美國的著名連續劇「夢幻島」因為娛樂性高(而不是正確性高),所以備受觀眾喜愛,它光是在三季節目中,就出現了足足三椿失憶症個案。

還有一個惱人的例子是電影「我的失憶女友」,這部電影所描述的那種失憶症,是不管哪一種已知的神經疾病,都不可能出現的。
電影中,女星茱兒·芭莉摩飾演的角色每天都會形成新記憶,但隔夜又把它們忘光光,重新來過一次。也因為這種毛病,讓她能夠受得了和亞當·山德勒一再約會。這種類型的神經毛病:在某特定的時間長度內,一再儲存並喪失記憶的「特殊病例」,恐怕只有那種向別的劇本作家「借腦袋」的編劇,才能想得出來。 事實上,因為撞到頭而喪失記憶的故事,早在電影問世前,就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過了。

例如,創作手大水山系列小說的柏洛茲,就特別鍾愛這個點子,常常用在他那些粗製濫造的作品裡。在柏洛茲所寫的一部文學水準比較高的作品《泰山得寶》中他把其它形式的神經創傷造失憶的可能性,全都切得一乾二淨:


「他睜開眼睛看到房裡一片漆黑。他摸了摸頭,發現手上沾了黏答答的血塊。他嗅了嗅手指,好像一頭野獸在聞受傷爪子上的生命之血⋯⋯在他這座深埋的墳墓裡,聽不到一點聲音他蹣跚的站起身,在一排排的鑄錠之間,摸索他的出路。他到底是誰?這是什麼地方?他的頭很痛,但除此之外,並不覺得挨到的那一記重擊還有傷到別的地方。他不記得那場意外,更想不起意外是怎麼發生的。」
柏洛茲利用的是當時就存在已久的想法,那就是腦部受傷會導致失憶症。

1901年,帕克出版了一本小說,主角是愛喝酒的勢利眼律師史帝爾,他有個嘮叨不休的老婆,和遊手好閒的小偷連襟。史帝爾因為在巴吧台遭人打傷而患了失憶症。由於喪失記憶,使得他能夠逃避諸多現實問題,重新做人。史帝爾找到了新的愛情、過得很快活,直到昔日的記憶(以及昔日的責任)重新找上他。


好萊塢愛死這個情節了,所以分別在1915年、1920年以及1931年,將史帝爾的故事拍成電影。

在1901年之前,似乎還找不到幾個這類型的想法。充滿想像力的小說家究意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寫這種撞到頭會失憶的小說呢?我們先撇開這個問題不談;這樣的想法其實象徵了一大進步:承認大腦是思想的所在地。


想想看,這進步了多少:16、17世紀的莎士比亞是把心理變化歸因於魔術!例如《仲夏夜之夢」裡的泰坦妮亞,不就是因為惡作劇的巴克對她使了愛情靈藥,才會愛上長著驢頭的波頓?
我們這樣取笑五花八門的失憶劇情,或許也不盡公平。畢竟有許多源於精神異常的症狀,比起因為生理傷害或疾病而造成的神經系統失調,還來得變化多端。舉例來說,精神症患可能會表現出非常特殊的選擇性失憶症;此外,暫時性的喪失記憶也已知是自發的,可能起因於輕微的腦中風。

好萊塢老是告訴我們,喪失記憶始於腦袋受傷或是心理創傷。就這方面來說,是活該讓科學嚴格批判的。但是那些荒謬的情節倒也提供了一個窗口,讓我們一窺大眾心目中的腦袋運作方式。


許多電影中的錯誤認知,說穿了其實就是「腦袋就像老舊的電視機」。想想看最常在劇中出現的模式:某人的頭部受到重擊而失去記憶,又因為再度受到重擊而恢復記憶。這種屢見不鮮的劇情,其實指出了一個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關於腦袋如何運作的迷思。


再給腦袋一次重擊這個點子,很可能來自於我們日常生活使用電器的經驗,尤其是老舊電器。大家都知道,拍打一台老電視,如果拍得對,有時候可以讓它起死回生。這些老電器通常是因為某些電路接觸點鬆了或髒了,才有可能一旦敲對了地方,就恢復了功能。


這件迷思的根本問題在於:「故障」的腦袋並沒有像老電視一樣的接觸點鬆脫現象,因為實際上,神經元(也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突觸,把神經元彼此連結得萬分緊密,除非是腦袋全毀,否則單靠撞擊,神經「脫線」這種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再說,既然由腦部受傷所引起的失憶,最有可能是因為液體堆積,壓迫腦部所造成的,那麼再次受傷把腦袋治好的可能性,應該很低吧。
此外,許多搞電影的人似乎都認定,神經科學家已經把人腦摸得一清二楚了,只要透過神經外科手術,就可以修復喪失的記憶。沒錯,神經外科手術可以降低立即喪命的危險,像是去除壓迫腦袋的腫瘤,或是堆積在腦部的液體;但是神經外科手術可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

這讓我們聯想到一幕比較寫實、但很令人反胃的腦部受傷情景,出現在電影「沉默的羔羊」的續集「人魔」中。這部電影描述了「漸進侵襲」⋯⋯算了,我們還是直說吧!就是把人腦一點一點的切下來烹煮,所造成的漸進失能。姑且不論在不殺死人的情況下,要執行這種腦部手術有多困難,在那一幕,起碼我們看到了腦部逐步受損時,所出現的不同階段的失能狀況。

當然,在娛樂界滿坑滿谷有關人腦的誤導及愚蠢描述之外,也有一些科學性很正確的異數。只不過,正確的科學知識不代表能滿足戲劇性。如果可以維持肉容正確,同時吸引具有份量的佳評,那麼贏得票房佳績,其實也不無可能。例如電影「記憶拼圖」、「我知道你是誰」、「海底總動員」以及「美麗境界」中所描述的幾種腦部疾病,不但很正確,而且富有同情心。


2002年上映的「記憶拼圖」,很正確的描述了主角藍納遭遇到的困擾。藍納罹患嚴重的順向失憶症,他因為頭部受傷而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此外,保住立即記憶裡的資訊,對他來說也很困難,只要稍一分神,就會忘記剛才的思緒。這部電影很聰明的利用倒敍的方式,將這種病症對人的影響介紹給觀眾,片子從一名角色死亡開場,劇終一幕則揭露了所有後續事件的意義。

困擾藍納的那些症狀,與腦袋裡的海馬及其相連結構受損的人所經歷的症狀,非常接近。大腦裡並不是藏了一隻海馬,海馬其實是大腦的邊緣系統的一部份,與記憶有關,之所以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形狀和海馬很類似。人腦裡的海馬,體積與大小差不多就像胖男人彎起來的小指頭一樣;我們的左右兩個半腦各有一個海馬。


海馬及其相連部位,例如大腦皮質的顳葉,都是短期儲存新事物與新經驗所不可或缺的。此外,這些部位對於長期記憶的儲存,似乎也重要;如果有人的大腦顳葉或海馬因故受損,通常都無法記得頭腦受損前數週或數月的事情。
難能可貴的是,「記憶拼圖」這部電影、甚至連導致藍納失憶症的那種意外,都描述得非常精準--他頭上受傷的部位,就是大腦皮質的顳葉所在;而意外所造成的失能也描述得十分正確。唯一可能不太正確的地方,是他知道自己的毛病而且還能夠形容出來,這一點和許多這部位大腦受損的患者不相同。

有一名代號HM的病患(他是醫學史上最知名的海及顳葉受損病患←有一本相關的書籍就是在談他,書名……忘了囧rz),可就不像藍納這麼幸運了(又或者,他這樣才叫做幸運),在接受一場為了預防癲癇發作的實驗性腦部手術後,HM永遠活當下,逢人就問候,好像第一次見面似的,即使他已經和對方說過無數次話。


2000年上映的西班牙驚悚片「我知道你是誰」,主角是馬利歐,他因為何薩科夫症候群而喪失記憶,這種病與嚴重的酒精中毒有關。馬利歐無法記得1977年以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而且也很難成新的記憶,因此而常常感到困惑。

就馬利歐的案例來說,他的記憶缺陷是因為視丘等部位受損,這種損傷是缺乏維生素B1引起的;長期酗酒而導致營養失調的人身上,常出現這種症狀。


關於電影中的失憶症,我們要舉的最後一個例子是動畫片「海底總動員」。這部影片中的症患是一條藍色倒吊魚,名叫多莉。多莉是一隻很友善的小魚,只是她有個和藍納一樣的毛病--很難形成新的記憶,而且只要一分心,就會忘記剛剛的思緒走到那了。


在「海底總動員」中,描述得最真實的地方在於:多莉在求生過程中的那種迷失的感覺,以及她有時會非常惹人厭,連親朋好友都受不了她。


或許我們可以歸納出一點:在有關失憶症的正確描繪中,往往會用同情的角度去呈現患者;而在不正確的描述中,病患則通常都給當成了滑稽、荒謬的人物。重點是,如果能正確的呈現,那些患者的處境總是能令人動容,而且如果處理得好,甚至還能讓觀眾感同身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