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1

Bill Bryson旅遊系列叢書三--一腳踩進小美國《書刊》


書名:一腳踩進小美國(The Lost Continent)
作者: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
譯者:張慧英
※原文版1989年‧1999年於授權皇冠中文化※


越來越欣賞比爾大叔了,雖然有時覺得他毒舌到不近人情,但他的人文思想格局倒是高得令人激賞。先來截錄這一段文章給大家看(內文有刪節):

  我們有一次看到人家挨槍。那是一個悶熱的八月晚上,我們看完棒球賽後出去吃消夜。他是個黑人,就躺在一圈人腳中間,下面那灘東西,我當時以為是油,但其實當然是從他頭上彈孔冒出來的血。父母匆匆趕我們過去,叫我們不要看,但怎麼可能呢?以前我只在電視影片上看過殺人,我以為這只是為了讓情節能繼續推進才編出來的,從來沒想過射殺別人可以是真實世界裡的一個選擇。只因為你在某方面不能接受某人,就終止他的性命,這種做法好像很奇怪嘛。我想像四年級教我的畢托寶老師躺在她書桌旁的地上,永遠靜止不動,而我則站在她旁邊,手持一把冒煙的槍。這是個非常有趣的意念,會促使你深思。

  在我們吃消夜的餐廳裡,又有一椿促使我思考的怪事。我們這些白人進去就在櫃台旁邊坐下,可是黑人點了菜卻得到牆邊站著等。他們點的食物準備好了之後,就放在紙袋裡拿給他們,他們再把食物帶回家或車上吃。我父親向我們解釋說,在華府,黑人不准坐在餐廳櫃台,法律倒沒有禁止,只是因為華府算是很南方的城市,所以他們根本不敢這麼做。這事好像也非常奇怪,讓我深思得更用力了。(估計當時應該是六七○年代)

  之後,我清醒地躺在燠熱的旅館房間裡,傾聽外面那個永不歇息的城市,試圖了解成人的世界,可是做不到。我一直以為,只要你長大成人,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是現在,在此生的一個重要夜晚裡,我赫然發現,如果你在某些關鍵事情上不合格,人家可能會朝你腦袋開槍,或者要你把食物帶回車裡吃。我用手肘支起身體,問老爸有沒有地方是讓黑人坐櫃台,叫白人站牆邊的。(截錄自P.128)

個人認為,比爾大叔小說已經不單是看看旅遊心得可以做結論概括,比爾大叔觸及的是更深層的人文議題,讓我們看見對於文化變遷與社會現象的各種省思,你不必一定要認同他的想法,不過,就以歧見開啟深思之門,我覺得他至少很難能可貴的做到這一點。

其實看了看比爾對於美國大大小小城鎮的描述,總覺得當個美國人也沒有比較強來著,最大感觸是因為美國土地太過廣大,生長在荒漠地帶人家的孩子們反而更容易失去發展的可能性--這一點在美國特有西部小說裡感覺就非常強烈--,它又被美國大城市的富裕假象給掩飾淡化,而大城市也有大城市的困擾。總之,生活在每一個國度裡,都有它的難題必須要面對。

最後,再來截錄一篇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旅遊記事。同樣為刪節版。

【被遺忘的史尼德維】
  一五八七年,一百一十五名英國殖民從普里茅斯出航,要到新世界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目的地是現在北卡羅萊納州外海的羅阿諾克島。兩年之後,第二批探險團從英國出發,看看第一批殖民者的情況,可是這個慰問團到了地頭,卻發現殖墾地是荒廢的,沒有任何留言說明那些殖民者上那去了,也沒有任何搏鬥跡象。只有牆上留了一個神祕的字:克羅托恩。這是附近一個島嶼名,而大家都知道,那個島上的印地安人是很友善的。可是進一步去島上追查後,卻發現那些殖民者從來沒去過。這成了殖民時代的一大神秘懸案。

  我提起這節,是因為有個說法認為,那些殖民者其實是往內陸走,上了阿帕拉契山脈,然後在那裡開墾定居下來。為什麼要這麼做,沒人知道理由,可是五十年後,當歐洲探險者抵達田納西州時,契洛奇印地安人告訴他們,已經有一批白人住在山上了。從來沒人發現過這個神秘群落,但在阿帕拉契山脈一個偏遠荒僻的角落,就在田納西東北部的史尼維鎮邊的克林奇山高處,至今仍住著一群叫米隆琴人,他們住在那裡的時間,超過了每個人的記憶所及。米隆琴人有大多數歐洲人的特徵,有英國姓氏,可是沒有人--包括米隆琴人自己--對他們的來歷有任何了解。他們和羅阿諾克島那批失蹤的移民一樣,都是神秘難解的疑團。的確,有人甚至推測,他們可能就是羅阿諾克島的那批移民。

  我在倫敦獨立報有個同事聽說我要來這地區後,就要我寫一篇有關米隆琴人的報導。要描述他們的外貌,最含蓄的說法是--驚人。由於這個原因,他們長期被所居的郡排斥,規定他們只能住在一個特定地區的山間陋屋,那個地方名叫蛇穴。山區居民--他們自己通常既窮又落後--認為米隆琴人是怪異下賤的人。米隆琴人因此不跟外界往來,只有隔很久才下山來買些補給。他們不喜歡外來者,山谷居民同樣也不喜歡。

  所以你大概可以想像到,當我開上田納西三十一號公路,駛過被遺忘的田野中貧瘠零落的草田,越過蜿蜒的克林奇河河谷,向史尼德維而去時,不祥的預感是怎麼在我心頭愈壓愈重。這裡是全國第七窮的郡,而且看來也確實如此。陰溝漂著垃圾,絕大部份的農舍都既小又粗陋。每條車道上都停了小貨車,後車窗還有槍架。院子裡要是有人,一定會停下手邊的事,一直盯到我離開。

  在山坡高處,我開始看到林間空地裡有簡陋的小屋。我向內窺視,期待瞥到一兩個米隆琴人,可是看到的幾個人都是白人,他們露出奇怪的驚訝表情,望著我隆隆駛過,就像那種你看到人家騎駝鳥時的表情。

  這是真正的窮鄉僻壤,很多房子看起來就像影集裡的場景,前廊凹陷,煙囟歪斜,有些還是廢棄的空屋。很多看來是手工建造的,漫無章法的加蓋延伸,材料很明顯來自盜砍林木。山裡的人現在還會製月光,即他們所謂的私酒。可是信不信由你,近來最重要的營生是大麻。我看過報導,有時候整個山谷裡的村莊會一起聯手合作,找個偏僻高地種上幾畝,一個月可以賺到十萬美元。比起米隆琴人,這才更是陌生人不該在此問東問西的原因。

  我顯然已經爬上山間相當高的地方,但包圍我的樹林卻還是密不透光,不露任何景觀給我。然而,一登上峰頂,樹林就像簾幕一樣拉開,天高地閣,對面的山谷美景盡入眼中。我彷彿踏上了地球最高峰,又彷彿是從飛機上鳥瞰。陡峭的山巒覆滿濃綠的樹林,高山草原攀附在山巒的邊緣,山巒不斷向視線盡處延伸,漸漸沒入一朵遙遠而多彩的夕陽。我眼前是條七彎八拐的路,一路向山谷急降而下,山谷裡躺了條懶洋洋的河,旁邊散佈了起伏的農地,是我見過最完美的場景。我穿過黃昏時分的柔軟陽光,為美景而目眩神馳。事實上,路旁的每間房子都是破落戶。這裡是阿帕拉契山脈的心臟,也是美國最眾所周知的窮地方,而它美得完全無法付諸言傳。這裡離東岸只有幾小時車程,東岸城市那些都會專業人士竟沒有為了誘人美景來此殖民,讓山谷裡塞滿粗曠度假木屋、鄉村俱樂部和時麾餐廳,委實十分奇怪。

  此外,看到白人生活在貧窮中,同樣也覺得很奇怪。在美國,要既白又窮,實在得花相當功夫。當然,這是美國的貧窮,這是白人的貧窮,和其它地方貧窮是不能相提並論。有人曾帶著不只一點點的譏諷指出,林登詹森在一九六四年發動「滅窮之戰」時,之所以將焦點擺在阿帕拉契山區,不只是為這裡很窮,而是因為這裡很「白」。當時有個調查,雖然並未作太多發表,但顯示此區最貧窮的人口中,仍有百分之四十擁有一輛車,其中三分之一還是新買的。在一九六四年,我那在英國的未來岳父就像其他大部份人一樣,離擁有第一輛車的日子還遠得很,而即使到了現在,他也沒再擁有過另一部車。可是卻從來沒有人說他窮。然而,我也不能否認,就美國標準而言,我四周的這些房子絕對是很簡樸。院子裡沒有小耳朵,沒有韋伯牌烤肉爐,車道上沒有旅行車。我還敢說,他們廚房裡八成沒有微波爐。可憐的傢伙,就美國標準而言,這可真算是一窮二白了。

2 則留言:

熊谷 提到...

迅速搶頭香!

沒錯,小美國這本是比爾的六本書中,我最欣賞的一冊。到現在閒來無事,我都還會隨手拿來翻翻。因為寫得真的是太......好看了。

比爾的毒舌不全然是批評,背後其實也藏了他對美國的熱愛。美國的現在與過去,他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在這本書中寫得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哎呀~今天晚上沒事的話就再來翻個幾頁吧。不過我也想多玩一下PSP(毆飛)

bluesky 提到...

熊w谷w弟w,你w已w經w玩w太w多PSP,我支持你把書拿出來多翻它個幾頁!XDDDD(累格了)

是說,我忘記照時間表來看書,結果看完美國再翻到時間點比較早的作品就想說,比爾大叔的文筆怎麼退步了呢?(耍白痴wwww)